“一项工程科技创新可以催生一个产业,可以影响乃至改变世界。”6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工程科技是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特别用了自己在浙江工作期间亲历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修建作为例子。这项宏伟的工程不仅促进了当地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飞跃,更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促进了苏浙沪经济圈发展。 杭州湾大桥并非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个例。事实上,近代以来,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推进器 在中国工程院的大厅里,有一副中国工程院院士集体创作的长联。上联讲的是古代中国的工程科技成就:溯五千年史迹,四大发明,九章算术振先声,仰天工开物,神农尝草,筑拱桥,拓运河,淘滩修堰,长城共铸。灿灿乎!烁今震古数家珍,展经纶频吐凤。下联讲的是新中国工程科技成就:沐八万里春风,一星遨宇,两弹凌云凭自力,看峡坝截流,雪域通途,输西气,调南水,探月载人,香稻杂交。煌煌矣!求实创新添国誉,兴科技竞腾龙。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科技进步推动的不仅是中国从古至今前进的步伐,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大步前进都同技术革命密不可分。18世纪,蒸汽机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催生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使人类进入机械化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电机和化工引发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原子能、航空航天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水平,缩小了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人与人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使地球变成一个“村庄”。20世纪下半叶,信息技术引发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社会生产力再次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实现大飞跃。 科技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推动着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而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台阶。 这个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被称为“innovation”——科技创新。 寻找人类面临挑战的解决方案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社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如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污染问题,找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提出要重新认识先进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保持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领先和主导地位,并推出一系列重振制造业的重大举措。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深化,西方发达国家振兴制造业走的是一条新路子,它们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增强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谋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其中,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是发达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例如,苹果公司通过产品模式的创新、各种最新技术的集成创新,成功引领了IT产品的发展方向。再如,近十年,美国的企业实现了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工程化产业化,引发一场“页岩气革命”,对世界的能源格局乃至政治、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然,也有反面例子给予我们警示。曾居于传统胶片行业全球垄断地位的柯达公司,早在1975年就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但由于战略性决策失误,没能将技术创新成果及时工程化、产业化,错失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机。随着传统胶片产业被数字化技术颠覆,柯达公司在2012年宣告破产。 用科技力量应对发展难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这其中科技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的。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以投资、劳动力、资源的投入和不计成本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 今天,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难题:资源消耗与环境容量已达极限、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遭遇瓶颈……传统的通过增加要素投入保持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的最根本内容就是释放科技的力量,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并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 对于科技与经济结合所释放的能量,已故两院院士王选有着切身体会:“最先进、最有前途的技术方向,一旦有所突破,就会产生应用和市场方面的飞跃,接踵而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打造成功的技术创新过程 一个成功的创新应该是将技术进步、专业知识与具体的社会需求、消费者的需要结合起来,推出新的产品、服务和流程。也就是说,完整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并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 这就要求科研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曾指出,如果科学研究脱离了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样的研究再多也没用。 不过,对于科学技术这一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仅靠科学界从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到商业化的单向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主要由社会需求决定,同时与企业界吸收科学研究的能力有关。 在周济看来,实现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紧融合在一起,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只有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才能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抓住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个关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把创新成果尽快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周济强调。 (来源:中国科学报 陆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