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联盟概况
      • 简介
        • 钢铁耐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 广东耐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广东省耐蚀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联盟机构
        • 联盟理事会
        • 联盟秘书处
    • 新闻动态
      • 联盟动态
      • 行业资讯
    • 科技成果
      • 创新联盟
      • 暨南大学
    • 路线图
      • 中国铸造耐磨材料产业技术路线图
    • 资料下载
      • 专利资料下载
        • 奥氏体锰钢相关专利
        • 耐磨损白口铸铁相关专利
        • 非锰系耐磨损合金钢相关专利
        • 耐磨损球墨铸铁相关专利
        • 耐磨损钢铁复合材料相关专利
        • 其他耐磨材料相关专利
      • 标准资料下载
        • 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
        • 国家标准
        • 机械行业标准
        • 中国铸造协会标准
        • 其他相关标准
      • 文献资料下载
      • 相关文件
    • 联盟单位
      • 钢铁耐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 广东耐磨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广东省耐蚀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联系我们
  • 新闻动态
    • 联盟动态
    • 行业资讯
  • 友情链接
    • 1 韶关韶瑞铸钢有限公司
    • 2 暨南大学
    • 3 中国铸造协会耐磨铸件分会
    • 4 中国铸造行业耐磨材料工程研究中...
    • 5 广东省耐磨及特种功能材料工程技...
    • 6 中国铸造协会
    • 7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 8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 9 铸造世界网
    • 10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 11 中国金属学会
    •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 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17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18 广东省教育厅
    • 19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20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行业资讯
  • 谁来破解中小企业的专利“怪圈”
  • 发布时间: 2014-07-04    阅读: 454 次
  •     前不久笔者到某高新区一家企业采访,与老总聊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该老总自豪地说,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到了公司利润的10%,且近一半人员为专职研发人员,也因此该公司在钢铁废水、化工采出水微生物技术治理领域稳坐头把交椅,但当问到企业的专利授予量,老总却语焉不详,“申请专利,一公开,技术还能保密吗?”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在另一家生产红外线感应器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遭遇”,车间和实验室被列为参观禁区,组装晶片的工序本可以一人完成,却设了三道,当问及是否申请了专利时,对方也是讳莫如深,“别说申请专利,连自己人都要防着。”
        其实,这并非偶然,前不久,世界经理人网站发起一项 “知识产权与创新”的调研活动,结果显示:35.6%的中国企业曾经因为知识产权问题失去了商业机会,55.4%的企业不会为自己的创新成果申请专利。此外,17.4%的受访企业即使在发现知识产权受侵犯的情况下,仍不会采取任何维权措施。
        是什么让“利”当头的企业选择了“忍痛割爱”?在笔者看来,中小企业并非不知道通过专利来独占市场或用专利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好处,否则也不会如此重视技术研发或保护,但他们对国内专利保护现状的“不信任”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专利恐惧”也非毫无来由,加之,政府奖励与专利维护和维权费用的巨大“落差”都使得企业宁愿将核心技术锁在“抽屉里”也不愿意暴露在“空气中”。
        何以破解?一方面,当然要寄希望于企业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以及在市场的摔打中增强打赢“专利战”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专利保护机制的完善及负有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地方政府、园区也应引导到位、服务到位。
        以高新区这家企业为例,能够完成钢铁废水或化工采出水处理的方法不只微生物技术一种,一旦公开了技术要点,模仿和抄袭就会紧随而来,以此来看,老总将配方的知情权限定在几个人的范围内也在情理之中。加之,我国《专利法》规定,申请专利权保护范围是以抽象的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来确定的,那么,是否发生抄袭或侵权,让企业举证显然力不从心。因此,专利管理机构从源头强化对专利申请期间企业核心技术的保护便是应有之义,如提高查阅权限,谁审核谁负责等等,堵住了专利泄密的口子也就挽回了失去的信心。
        再者,就地方政府而言,眼光不妨从专利申请量这个容易出政绩的“亮点”移开,更多地承担起帮助企业维护专利、支持企业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责任,且在资金投放上与其撒胡椒面式的利益均沾,不如集中力量办大事,对真正具有国内首创或国际水准的技术予以重点扶持。而作为企业“娘家人”的园区,也应从招大商和搞房地产的“错位”中解脱出来,主动承担起服务职能,在专利维权和专利人才的培养上多下点工夫。
        总之,给政策不如给信任,给钱不如给平台,给人才。长久以往,相信“怪圈”不会再怪。
    (来源:科技日报 李建荣)
    • 首页
    • 联盟概况
    • 新闻动态
    • 科技成果
    • 路线图
    • 资料下载
    • 联盟单位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14    暨南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粤ICP12087612)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邮编:510632  电话:020-85222167  传真:020-85223271
    邮箱:jnwrmc@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