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成果转化看科技金融 学术界对科技成果转化“时间表”的认知一直存有争议。那么,从一项重大科技原始创新的产生,到它对经济增长做出直接贡献,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曾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1962年)中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大约需要30年时间,才能转变为新的范式。而一项新技术、新方法或是新知识在产业中获得应用,最终作用于经济,所经历的时间大多要遵循这一周期规律。 高科技投资的问题也正是由此产生。因为科技项目的投资收益周期长、不确定性高,新兴技术往往不会成为社会风险资本的投资重心。早年对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大量调查都显示了一个模式:在风险资本的投资组合中,高科技通常是最不重要的投资对象——美国成功的风险投资家起初通常会为他们的投资组合选取几个“时髦”的新能源项目,但几年下来,组合中利润最好的,往往是那些技术含量最低,商业模式占优的企业。 就投资回报来看,短期内,技术创新“跑不过”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回避不了的关键性因素正是新技术的市场化周期规律。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周期定律”未曾发生根本性变化,雷同案例在上个世纪的欧美已屡见不鲜:德国生化学家保罗·埃利希在1910年就创建化学疗法理论,开始使用化学合成物来控制细菌和微生物。但直到1936年,应用埃利希的化学疗法来控制多种细菌性疾病的磺胺药剂,才投放市场被广泛接受。此间相隔26年;福特汽车在1951年就提出了“自动化”所需要的整个生产程序和技术。在此后的25年间,“机器人”技术和“工厂自动化”开始被广泛讨论,但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应用,直到1978年,日立和丰田公司才把机器人引入了装配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通用电气公司才在宾夕法尼亚州伊利市建立自动化机车工厂,着手建设引擎和汽车配件自动化生产线…… 自世界上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以来,由于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对计算机产生了极其旺盛的需求,美国开始加大对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力度,而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才开始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角之一。“高增长、低膨胀”的“新经济”现象也正是出现在美国这一历史时期。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说明: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周期固然很难跨越,高科技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又是极其惊人,然而,一旦科技创新的新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其所触发的不同于以往的巨大市场新兴需求,将促使新兴技术的成本和价格快速下降,且与经济高速增长为伴的通货膨胀此时通常也不会出现,经济运行将进入良性周期。 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目前我国转变科技投入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引导市场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用企业的标准,来判断科技成果的价值,是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科研院所和大学实验室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应用紧密结合的“催化剂”。而让研发人员理解市场,让金融机构看懂科技,应该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根本所在。 (来源:科技日报 杨靖) |